【原】“他*妈*的”,一个感叹词而已
王铭三
上初中的时候,看了鲁迅先生的文章,才知道“他*妈*的”原来是国骂。
从解放后一直到文革结束,在电影、话剧里,“他*妈*的”是骂人的代表。一是说“他*妈*的”就表示骂人了,二是不论多么凶狠的人也只骂这一句。
参加工作以后,走得地方多了,接触的人也多了,我逐渐发现“他*妈*的”不能算国骂,因为说“他*妈*的”地方并不多。
后来,又对“他*妈*的”是不是骂人逐渐产生了怀疑。因为人们在说“他*妈*的”时候,并没有骂人的意思;而在骂人的时候,又基本上不说“他*妈*的”。
文革结束后,从《骆驼祥子》的“我×你姥姥!”到蒋介石的“娘希匹!”和张作霖的“妈了巴子!”,可以说是骂人的话花样翻新又层出不穷,就连“我*靠!”这句河南方言,经过周星驰的传播,也已经水漫金山了,而“他*妈*的”反而销声匿迹了。
根据高尔基他老人家的分析,骂人起源于奴隶主的“初夜权”,因此,世界最早的骂人话就是“操*你*妈”。其他的骂人话,都是根据这句演绎出来的。
话有文雅和粗俗之分,文明人一般是不骂人的,就是骂人也是文明的骂。文明人的骂,不带任何污秽的字眼,没有生*殖*器的腥臊味,而是把话绕来饶去,让没有文化的人听不出来。
我的邻居大娘,说过一个河北任丘的谚语,“打架打不过放猪的,骂人骂不过念书的”。她解释说,放猪的成天跑路,还经常拿石头子打猪,又有力气又打得准,一般孩子是打不过他的。这念书人骂人不带脏字,骂了你,你还听不出来,不识字的孩子就没有办法了,当然骂不过他。
文明人指斥别人无耻,就不像俗人那样骂“臭不要脸”,而是简洁地吐出两个字“忘八!”,就是说这个人忘记了道德规范“忠孝节悌礼义廉耻”的第八个字,您瞧这绕了多大的弯。由此可见,骂人,不一定非要破口大骂,不带脏字,转着圈的把人绕里头也算骂人。
北京人,这里说的是三代以上都在北京出生,在北京生活的人,文化素质高,确实不假,从骂人就可以看出来。小时侯刚刚到北京,听同学说话,往往是听不明白。这个说那个“你快到菜市口了”,那个就说“你该去西安市场啦”,看表情知道不是好话,可听了半天不知道这话坏在哪里?后来听同学解释才知道,菜市口是清朝杀犯人的地方,说“你去菜市口”就等于说“你该死了”,而西安市场是明朝的刑场,说“你去西安市场”就等于说“你也该死了”。没点北京城的历史知识,还真不知道挨了骂了。
还有一句“瞧你们家窝头熟了没有?”我有好多年就不知道为什么这是骂人,问了许多同学,他们也是学话说,只知说却不知什么意思。一直到了成年以后,和一位老北京的朋友聊天,这才知道。在过去,有些穷苦人家的女儿或者媳妇作暗娼,就像《骆驼祥子》里的小福子那样,来了嫖客,就打发小孩子到外面玩,邻居有犯坏的,就鼓动小孩子回家,以惊散野鸳鸯取乐,而最合适最有蛊惑力的话,就是对孩子说“回家看看你们家窝头熟了没有”,在骂人的时候说这句话就等于是说“你们家是暗娼”。
再反观“他*妈*的”,却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,就算是扩展成“他*妈*的×”,也只能算是脏活,而不能算是骂人。另外,也不合乎骂人的规律。骂人,要对人造成侮辱,“他*妈*的”很缺乏侮辱的力度;骂人要有明确的指向,“我”骂人,当然要骂“你”,而不应该说“他”,你想,两个人对面站着,谁也不说“你妈的”,都说“他*妈*的”,而旁边围观的人众还没有感觉,连“他”都不在乎两个人说“他*妈*的”,那能是骂人吗?
再看看在实际生活中,高兴的时候说“真他*妈*的顺,又赢啦!”,生气的时候说“真他*妈*的背,又点炮了!”,烦恼的时候说“别理我,我他*妈*的烦着呢!”,惊吓的时候说“哎吆,差点他*妈*的摔死!”,犯牛的时候也说“谁有我他*妈*的能?”,发恨的时候说“我他*妈*的宰了你!”……
由此可见,“他*妈*的”就是一个感叹词,不过是一个不文雅、不文明的感叹词。
我不是要宽容“他*妈*的”,更不是提倡“他*妈*的”,而是要给“他*妈*的”一个准确的定位。
评论